专注ADI铸件 、球铁铸件的高端铸造厂家
新闻资讯/NEWS
珠光体在奥贝球铁中的意义
来源: | 作者:201315487040012 | 发布时间: 2018-03-05 | 878 次浏览 | 分享到:
珠光体在奥贝球铁中的意义

珠光体转变是奥贝球铁中重要的相变,同时在热处理实践中也极为重要,因为在奥贝球铁的退火与正火时所发生的都是珠光体转变必须控制珠光体转变产物的形态,以保证所得组织具有所需要的强度、韧塑性等要求退火或正火所得组织能满足最终热处理的需要。另外,为使奥氏体能够过冷到低温,使之全部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就必须要保证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珠光体转变。

为了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对珠光体转变过程、转变机理、转变动力学、影响因素以及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性能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珠光体 pearlite的定义:

珠光体加热并保温完全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以下的温度发生共析分解,其产物为α与渗碳体的混合物。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叠压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ωc=0.77%。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2-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不同特征的珠光体组织.当放大倍数较高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光体中平行排列分布的宽条铁素体和窄条渗碳体;当放大倍数较低时,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只能看到一条黑线;而当放大倍数继续降低或珠光体变细时,珠光体的层片状结构就不能分辨了,此时珠光体呈黑色的一团

珠光体的分类:

奥氏体化温度、转变前奥氏体晶粒大小,只影响珠光体团的大小,对片层间距无影响。

片状珠光体根据片间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成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类。

 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A16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的珠光体,其片间距大约为150450nm。在500倍下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体,其片间距约为150450nm

 

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80150n m,只有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这种片状珠光体称为索氏体。片间距为80150nm时,称为索氏体,其片层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

 

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极细,约为3080nm,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无法分辨其层片状特征,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区分,这种极细的珠光体称为托氏体。

 

当渗碳体以颗粒状存在于铁素体基体上时称为粒状珠光体。粒状珠光体可以通过不均匀的奥氏体缓慢冷却时分解而得,也可以通过其他热处理方法获得。

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珠光体相变的位向关系

①珠光体与奥氏体之间的位向关系

 

珠光体形成时,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的位向关系为(110)γ∥(112)α  [112]γ∥[110]α而在亚共析奥贝球铁中,先共析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的位向关系为

 (111)γ∥(110)α  [110]γ∥[111]α这两种位向关系不同,说明珠光体中铁素体与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的转变特性。珠光体中渗碳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比较复杂。

② 珠光体团中的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的位向关系

存在着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这样形成的相界面具有较低的界面能,同时这种界面具有较高的扩散速度,以利于珠光体团的长大。珠光体形成时,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的位向关系有两种类型。 第一类 (001)cem∥(2-1-1)α[100]cem∥[01-1]α [010]cem∥[111]α。第二类 (001)cem∥(52-1-)α [100]cem∥[131-]α相差2°36´ [010]cem∥[113]α相差2°36´第二类位向关系是珠光体晶核在纯奥氏体晶界上产生时测得的。

珠光体的亚结构:

①珠光体中渗碳体的亚结构

目前认识还不清楚,从珠光体中萃取出来的渗碳体观察到了位错,同时也看到了由均匀刃型位错组成的小角度晶界。

② 珠光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

退火状态下的珠光体中的铁素体

铁素体内具有位错亚结构,位错密度约107-8/cm2;在一片铁素体中存在有亚晶界,构成许多亚晶粒。

退火状态下的粒状珠光体中的铁素体

由于在退火时发生了再结晶,位错密度较低,因此不出现亚晶粒。

淬火回火的粒状珠光体中的铁素体

铁素体基体具有多边化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