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ADI铸件 、球铁铸件的高端铸造厂家
新闻资讯/NEWS
如何做好槽类零件感应淬火?
来源:如何做好槽类零件感应淬火? | 作者:201315487040012 | 发布时间: 2018-09-11 | 7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何做好槽类零件感应淬火?

目前槽类淬火零件种类较多,如凸轮轴开口槽、差速器壳等。但槽类零件淬火的质量一直不宜保证,淬火难度也很大。本文将一来二去形式槽类淬火感应器进行改进,在工艺调试中进行调整,使得淬火效果比较理想,满足各种槽类零件的要求。

 

1.槽类零件淬火感应器论述

1)槽类淬火感应器现状

零件槽口内侧面加热,特别是当内侧面宽度较小时,设计感应器比较困难。图1感应器利用邻近效应原理,用以加热内侧面,具有较高效率。感应器的有效部分是中间两根导电管。由于两管电流方向在任何时刻均同向,因此导电管上的电流被挤向外侧。此两根导电管上虽未加导磁体,但却有相当高的加热效率。

 

2) 小开口槽淬火感应器设计

由于槽宽9mm,用两根导电管制作感应器,所用铜管很小,制作难度大,感应器寿命很短。故而进行改进,改为单根铜管进行加热,利用感应加热的临近效应加热。

 

2.槽类淬火感应器的应用

后面分别以凸轮轴槽和差速器壳开口槽分别进行淬火试验。

 

1)凸轮轴开口槽淬火工艺试验

我公司接到某凸轮轴生产厂家的委托,对凸轮轴开口槽进行淬火,开口槽宽9.3mm、深9mm,槽宽变形量≤0.1mm

 

感应器加热部分先采用矩形截面铜管加热(见图4),调整好加热面与开口槽底面的间隙,用50kW30kHz频率进行淬火,淬火区域只有4mm左右,远远达不到技术要求,需对感应器结构进行改进。

 

感应器加热部分再采用梯形截面铜管(见图5),调整好加热面与开口槽底面的间隙,用30kHz50kW频率进行淬火,淬火区域只有8mm,还是没有达到9mm的要求,但已经很接近技术要求,此时需要对工艺参数做出调整。

 

尝试感应器加热部分采用梯形截面铜管,调整好加热面与开口槽底面的间隙,用5.8kHz 频率、90kW短时间加热进行淬火,整个开口槽两侧硬化层深度、硬度均达到技术要求,开口槽底面、直角处也有硬化层(见图6),变形量也很小(见附表),客户很满意。

 

 

2)差速器壳开口槽工艺试验

我公司受某汽车生产厂家委托,对差速器壳连接槽(见图7)进行淬火,槽宽18.5mm、深9mm8个槽均布于Φ120Φ75的圆环上,技术要求为锻后调质处理90230HBW,虚线部分感应淬火,表面硬度5359HRCDs=23mm

 

由于前面应用梯形截面感应器淬火效果较理想,后面也采用此种感应器结构进行试验。采用5.8kHz98kW进行加热淬火,感应器与槽底面的间隙为0.51mm,加热5.2s(注意:加辅助冷却系统防止临近开口槽淬火区回火)。检测R2mm圆角处没有硬化层(见图8)。需要对感应器的位置及工艺参数进行修正。

 

根据上述试验,进行如下修正:将底边间隙加大为11.5mm,采用5.8kHz98kW进行加热淬火,加热时间延长至6.5s加热淬火(注意:加辅助冷却系统防止临近开口槽淬火区回火)。检测结果:槽两侧边表面硬度5556HRCDs=2mmR2mm处表面硬度55HRCDs=1.5mm;槽底面表面硬度56HRCDs=3mm(见图9)。检测结果均达到技术要求。

 

3.结语

槽类零件淬火的关键点如下:感应器结构及有效加热面结构,感应器与淬火部位的间隙,淬火工艺参数(频率、功率、加热时间等)的匹配,临近淬火区防回火冷却系统。

 

此外,间隙对此类零件硬化层深度影响十分明显,感应器两侧面与开口槽侧面间隙很难保证完全一样,这样就使得两侧面硬化层深度、形状不对称,因此定位夹具的精度就显得至关重要。